◇诗歌驿站
与诗歌为伍的日子
○蒋雨含
30年前,也是秋天,一个小女孩在初中的教室里,收到了发表她第一首诗歌的杂志——《绿野》,就是这一本杂志,引领着年少懵懂的她走向了诗歌的绿野。这个小女孩就是我。
我生长在梨园世家,古典戏曲的精华浸润着我,让我对有韵律的词句都充满了好奇和兴趣,觉得戏曲唱词和古诗词一样美妙,开始照猫画虎地写上几行半文半白的句子,慢慢演变成了现代诗。
冬夜,清风习习
天幕上的小星星
眨动着银色的睫毛
好像在诉说着
一个遥远的秘密
真的有银河浩渺?
真的有牛郎织女?
小星星啊小星星
每夜,都有一个孩子
伏在窗前
问你,问你……
——《小星星》(发表于1983年《绿野》)
第一首公开发表的、被编辑艾平大姐精心润色过的诗作,是我最初的无意识的发问,却不想由此开始,我在诗歌的路上一路追问,追问山花的芬芳,追问清泉的欢流,追问未来的走向,追问命运的莫测,最终追问时光的流逝、人生的伤痛和华彩……30年的追寻,诗歌让我学会了找寻生活中的美,学会了在痛苦的暗淡中找寻一抹光亮。
愁落红颜
是四月风起的早晨
播种梦时 疏忽了一个环节
何人解得花开花落
花开花落
宋人轻扶芭蕉
已吟绝了一代风韵
梧桐花落了
叶子嫩嫩地萌生直到夏季
夏季 有伊人来归
——《时节》(发表于1999年《新诗报》“内蒙古青年诗人诗歌大展”专号)
时光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,我远离家乡,到首府呼和浩特读文学创作研究班。随着脚步离故乡越来越远,乡愁越来越浓,在异乡的土地上,任何一处与故乡相关联的景物都让人涌起思乡的情怀,而远隔千山的地域距离,很难再亲近那一片生养我的土地。
无力回首
在往事淹没一种渴望的夜晚
我如一只折翅的小鸟
飞在永远的挣扎中
故乡还远
沙果树冰凉的枝干
远远地伸在冰天雪地
叫我的双手
无缘再抚慰它的伤痛
……
——《永远的挣扎》(发表于1994年《草原》)
诗歌成了我多年身在异乡,排遣时时萦绕于心的思乡之痛的出口:脚步踏在诗歌上,诗歌就回到了故乡。诗歌回到了故乡,那么我的灵魂也就回到了故乡。这样的情绪,一直持续到今朝。
风吹不开云絮就来吹我
把我吹成午后
零落的花朵
那个为乡愁左右的女子
瞬间支离
东一瓣西一瓣的思念哟
——《我的呼伦贝尔》(发表于2009年《骏马》)
1997年诗集《与梦相依》由远方出版社出版,里面收录了1983—1996年14年间的作品,如果说这个时期的作品像是一个追梦者情感的出口,那么这一本诗集把追梦的旅程就此终结。此后诗歌于我的意义在于对现实的思考,对生命的体悟,以及在思考中的快乐逃离。
谁把这里的广场
标榜成无法更改的乐园
语言退化成美元尾巴的鱼
清澈的池水折射它优美的腰身
却无法抵达她的内心
那是一张印刷精美的鸟的影子
捕风捉鸟
鸟在没有人迹的广场
把我的影子埋葬在永远的激情里
我失重 从而不能自已
——《失重》
就是这样不能自已地写作着,歌唱着,又走过了16年的路,累积了今年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部新诗集《一首诗的距离》。
人生不过就是几十年,然而这苦短的人生中,写诗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,生命的一部分。有朋友曾问我,准备什么时候停下诗笔?这个问题于我似乎不甚成立,一直觉得诗歌如血液,血液流到何时不好预计,只要活着,就继续吧。
2013.9.6于呼和浩特
作者简介:蒋雨含,原名蒋静。出生于“塞外小杭州”——内蒙古呼伦贝尔扎兰屯。13岁开始诗歌创作,1994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作家班。创作诗歌、散文、报告文学等作品200余万字。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。曾在纸媒工作多年。现供职于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。
——《杯水》诗刊2013年秋季卷(总第15期)作品(版权所有)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