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uantcast
Channel: 《杯水》诗刊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60

博尔姬·塔娜:百里长川的“文化”颜色

$
0
0

 

七月长川

 

 

 

 

百里长川的文化颜色

 

○博尔姬·塔娜

 

 

提笔时想起一个词:“云霞满纸”,我改它为“绿妩满纸”,因这一路走来,柳树湾,海子塔,白大路,巴润哈岱……处处留人,处处美丽,想说说文化,却不知为何总是想起颜色来,一团一团、一片一片的绿与翠,让眼睛和心灵都舒服之至,真是体会了绿妩世界,明媚精神。

多年采访,自己又主持一块文学专版,每到一地,就要提到与文化有关的话题,领导们说起“文化”这件事,仿佛都很重视,大一、二、三、四,小一、二、三、四,以什么为中心,以什么为两翼,有纹有路,头头是道,实际上却并未当回事,原因是政绩催人,功名召唤,文化么,有也行,没也可,又不当饭吃,有事只是“搭台”,“唱戏”者另有他人。慢慢地,谁说重视文化我也不当真了,知道他们都是说说罢了。这一回不同,我见到了一个真的重视文化的人,姓郭,此人不仅说,也做,他的精力、经费都在向文化大力倾斜,这就不容易。就比如说海子塔村的“农耕文化博物馆”吧,郭剑亮作为薛家湾镇的党委书记,“上面千条线,下面一根针”,不知多少繁杂事务等他去做,他却还要抽出时间到各处去寻找老物件,填充博物馆。那些东西从泛黄的时间深处走来,静静站在架子上。凑近了,侧耳细听,它们会低声告诉你许多早年间的故事,比如巧手女人用纸一层一层糊起来、刷上猪血做成的老油壶,比如不知映照过多少代人脸庞的老油灯,还有笨拙的农具、雕刻精巧的木窗格、铜洗脸盆、木捣奶桶……它们都见到过什么样的悲欢离合、喜怒哀乐呢?一个大山深处的小小的自然村,居然有这样一个不凡的“农耕文化博物馆”,怎不令人感慨?人们说郭的时间掰成许多份,但读书的时间总要挤出来,写诗的、画画的、拍电影的各路文化人也愿意与他交朋友,他曾说,眼光应该放远些,人需要养心、养气,做事也一样,急功近利是不行的。这博物馆的建成,也许就与郭剑亮读过的书、结交的朋友有关吧。

再回到“绿”,这里原本干燥、多风沙,人们怀着梦想不懈地播绿几十年,终于有了如今这样一番妩媚景致,巴润哈岱村的支书田勋世告诉我们,这里的绿化率超过85%了,十分惊人,他们村被国家绿化委员会命名为“千佳绿化村”,据说是全自治区绿化第一村。放眼望去,我们想找的一条川看不见了,被绿色挤满了、淹没了,除了河流、道路、村庄,全都是深深浅浅的绿色,所以,水不出川,水不下山,被树和草的根系吸附了,留住了,生态也因此改变,暑热之中,唯有此地清凉湿润,仿佛有氤氲轻轻晃动,细微的水气扑在脸上,十分享受。“人家政策优厚啊!”同来的《杯水》诗刊主编柳苏兄说,村民种活一棵树,只要长到一米五高,就给30元或50元的补贴,待树长成,每棵最高能卖到400元,呼和浩特市、包头市、陕西神木县,都来这里买油松,去年光是育林收入就有3个亿,大家的腰包也都厚起来了。田支书微笑着说,土地是金不换,去年我们把边边角角都收拾干净,又种了7500棵树。大家想象着巴润哈岱的远山近岭、青堂瓦舍越发郁郁葱葱的样子,不禁满怀艳羡,觉得那就应该是仙境了吧。

在另一处,机器轰鸣,黄土与石块被挪动着,洒水机尽力压着尘土,这里正在修建“长滩古镇”,政府大手笔投资四千多万,一个仿佛“清明上河图”般的古街镇已渐显雏形。

沿着草与树镶边的路走下去,就到了白大路村,这村更厉害,有一个“百里长川创作基地”,密密树林掩着一些房子,这里只有绿,只有风,只有静,它立足内蒙古,面向全国,准备为全国的作家提供一处鸟鸣林幽的创作平台,出好作品。这地方小,其实,酒好也怕巷子深,如果不说,谁会知道内蒙古鄂尔多斯的沙漠边上有这样一处隐秘秀丽的所在呢!看来,文化浸润的地方,颜色不一样,格局也不一样,它会变魔术,变出花团锦簇,变出青山绿水,让干农活的村民眼睛发亮。

百里长川的颜色,就是文化的颜色。

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 21016.7.15

 

 

 

 




 
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60

Trending Articl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