掀开百里长川的历史卷宗
○蒋殊
一路向北,踏入百里长川境内。
这是山西人用双脚一步一步丈量出的百里长路,从晋入蒙,把滚滚黄河甩在身后。
“你们南方人”。如今,准格尔的山西后裔会这么称呼河曲一带的老家人。
为了生计,他们的上祖告别亲人,一步一回头,穿山越岭,踏入曾经的这片荒漠地带,悄然潜入游牧民族的偏僻地,一寸一寸,挖出一片容身之所。
远方成了家,家成了远方。
山西人走西口,从明朝一直延续到民国。大规模时期应是清光绪年间,因当地大旱导致。如今生活在准格尔旗的后裔们,大都是第五、六代,家族扎根于此至少都有了100多年历史。几代人辛酸加累积,早已把内蒙当成家,有的人家籍贯上更是已经悄然抹去了山西痕迹。从山西河曲到这里,只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。然而大部分人却没有回去过那个祖籍之地。当初,他们的上祖泪洒过的那片热土,于他们而言亲近却又无比遥远。
向南,远远望上一眼,内心掀一回模糊的记忆,再深藏回心底。
一代一代,他们或深或浅,将“老家山西”传递在儿孙的情感里,将生活延续在内蒙这片非常汉化的土地上。
脚下的百里长川,是他们居住了几代的家。沿着 56公里长长的路线,两旁随处是熟悉的山西话,饭桌上更有许多山西风味。这里的山西人,当初大都来自晋西北。对于曾经那个庞大的走西口人群来说,他们跋涉的距离是最短的。100多里路程之后,换了天地。
一路上,他们还汇合了同样饥肠辘辘、蓬头垢面的陕西人与河北人。相对无言,蹭蹭鞋子上的黄土,战战兢兢审视着广阔的大草原。何处可为家?然而很快,他们见证了蒙古人草原般的胸怀。他们辟出自己肥沃而广阔的土地,分给这些外乡人,晋陕冀人也无私地把自己的农耕手艺传授给蒙古兄弟。游牧文化中很快增添了强大的农耕元素,曾经游离不定的帐篷,最终以窑洞的形式扎了根。一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,蒙汉人民水乳交融,生死相依,共同在百里长川两岸唱响一曲又一曲《漫瀚调》,嘹亮的歌声经久飘散在滔滔黄河上空。
走在这片大地上,如果不是清醒地知道自己刚刚从山西飞到内蒙的领空,不会意识到早已身处异域,也不会意识到脚下的沃土写着内蒙这个非汉族名字。
有着草原般辽阔而博大胸怀的内蒙人,自明代以来,把数不清的远方客人一批批留在这片热土上,一起把草原开拓成崭新的天空。草原、黄河、黄土亲密相融,浑然一体,成就着百里长川独特的文化,延续着西口文化独具一格的风情。
西口的历史已远去,先祖的印迹却清晰地镌刻在百里长川的每一寸土地上。今天,百里长川所处的准格尔旗大镇薛家湾镇党委书记郭剑亮,也是山西后裔。他对西口历史有浓郁的情结,对百里长川文化更是有着不一样的情怀。他与他的全体班子成员,正在用“十个全覆盖”工程重新开启百里长川新的历程。
前人的苦难史,铸就了今天独特的百里长川文化。崭新的山水里,历史却越发沉重。
百里长川这部厚重的历史卷宗,正被一页页掀开,呈现给越来越多的世人。
2016.7.9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