宫白云诗歌的超越价值浅析
○杨林
叙利亚著名诗人阿多尼斯说:“一旦诗歌、小说具体到跟意识形态等量齐观一样高的层面上,我想这种艺术就失去了它超脱于现实的意义。所以好的诗歌应该是超越时空的。”读宫白云的诗歌就给我带来这样强烈的感受,她的诗歌就有力地回应了当下诗歌界的争论,即诗歌是否应该对现实,特别是现实事件的介入?诗歌与文学、文化的价值一样,它应该反映人性,具有对人类历史的审视与发展的前瞻性。在现实性的基础上获得永恒价值的必然追求,是诗歌实现超越的最高境界。
宫白云诗歌有着明显的北方豪放、宏大、开阔、深刻的地域性,还有女性情感细腻、视角独特、意象新颖、思想敏锐的自我属性,但她不仅仅满足于此,她的诗歌不仅超越了滋生土壤的生活附着于人的个体习性,而且超越了历史附着于人的局限性;她不仅超越了现实社会、政治、民俗、宗教的时效性,而且还超越了人的生命、命运探索的神秘性。具备了诗歌价值的终极使命和价值,即超越了时空的限制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:
一 重视诗歌的审美超越
审美是非现实的生存方式,审美的本质即超越。审美作为生存着的人对自身生存意义的领悟与确证,其超越性即领悟的自由性、确证的超验性和意义的本真性。审美超越是生存超越的本质类型,通过对日常生存意义的幻化,审美超越实现了无限的本真意义生成和生存的终极关切。在她的《中年辞》、《挽歌》、《绝望》、《空白》、《黑夜最后的饮者》等诗歌中,无不充斥着对生死的审视、对生命本质存在意义的探索,她从现实生活出发,站立于人类的最高点来反观存在与消亡、真实与虚幻、绝望与希望的依存关系,体现了她诗歌对人性的终极关切。她叙述黑夜最后的饮者,无疑是在叙述人的生死,人们有时候在生死之间忽略了人性本身,如同对于这腐朽的“霉斑”视而不见,只有警钟敲响:忘却“困倦”、放下“仇恨”,面对崭新的一天。
黑夜最后的饮者——
扶不上墙的影子。白日葬你,夜晚哀悼,
生生死死,像坟墓上的青草,
黄了青,青了黄
石头上的霉斑,视而不见。
冰冷飒响在大地,
护城河泡在水里,潺潺陈旧,
崭新的一天没有你,
那包围着你的困倦就是佐证。
落日在眼睛里沉下,一只钟敲响,
像古老的仇恨……
----《黑夜最后的饮者》
二 重视诗歌的本体超越
当代很有一些人在强调诗歌本体的作用,要求诗歌要回到本体,从现实生活入手,客观反映生活本身。从诗歌创作的叙写来看,这没有错。但这又导致了另一个极端,强调了诗歌的现实性,却背离了诗歌的终极价值追求。诗歌成为对世界描述的工具,这是极端现实的一种硬伤。我以为,诗歌的本体的现实性,就是诗歌作品依赖的一种“象”。如何从这“象”中,提升为“意”,从而完成诗歌本体现实的超越,让诗歌在时间的无限中发出永恒的光芒,宫白云的诗歌为我们做出了表率。如她的《中年辞》,从中年这个本体开始,叙写身体的“摧毁”,后继的青春还在雨中,什么也没创造,相对于人类的命运一事无成地活着,等于死去,从“小女孩(后代)、雪(洁白的灵魂)、马(未来的路)、热吻(爱情)、伤口(苦难的经历)、残阳(残酷的现实)、刀(人类的争斗)”等“象”中,以“小我”的本体呈现,审视历史给予人类的教训,反观“大我”的人类命运的终极思考。
鱼尾纹,耳鸣,偏头疼,镜子前拔下的一根白发,
关节布满地雷,一种摧毁已被确立。
我在暮色里生锈,
而那些青春的早晨还在永恒的雨中,
灰飞湮灭。碎裂吧,用时间的铁蹄——
日复一日的日子,什么也不创造。
从人世退身。血倒回,刺骨锥心。
我哭。要做的事都没有做,
活着,却在死去——
小女孩敲着铁皮鼓,动词慢慢损耗。
雪、热吻,马、伤口,残阳下,
前世的爱人抱着刀……
----《中年辞》
三 重视诗歌的语言超越
诗歌是奥妙无穷的语言艺术的创造。通过语言的变革,将诗人内在抽象思想形象化,将诗歌本质发展抵达到一种境界。传统诗歌在语言上强调画面感意境营造,而现代新诗则呈现为一种整体隐喻的语言格局。克利斯安-布鲁克斯将现代诗歌的表述技巧视为“重新发现隐喻”并且充分适应隐喻的过程。宫白云诗歌在语言上的超越体现在由外而内、再由内而外地重新发现隐喻。宫白云的诗歌,十分重视语言抽象性的形象艺术构建,在形而下中隐喻形而上,运用意象、隐喻、反讽、象征等各种技巧在形而上与形而下中相互转换,超越了传统诗歌语言的表现方式。她无论是语句还是段落,都呈现了较为严谨的意义关联,词语与词语之间、句子与句子之间、意象与意象之间,不仅呈现一种线形的意义关联,而且在段落与段落、具象与抽象、形象与意义的阐释结构上,有一个逻辑秩序在支撑,叙述结构上形成一个相对开放的语言叙写空间,建立了属于宫白云自己的语言秩序和气质。
看她的《末世爱》,整体是对人类命运关怀的“大爱”象征,在这样的象征意义下,从光的扩展到人类尽头迎来的箭镞,从大地腐朽到你递来呼吸,从朝阳等我到离心脏最近的肋骨,她的叙述无不是具象与抽象的相互转化、暗喻与隐喻的转化、形而上与形而下的转化、小爱与大爱的转化。
光在狂暴的水里,一圈一圈扩展——
在苍茫的深处,相问几许?
“世界还很年轻。一切都将发生,为了你能到来。”
我准备了浩大的夜晚与白昼
白牛奶在青花瓷里泛着乳光。日落大地,
黄金鸣锣开道,人类尽头
凌空射来箭镞
大地腐朽,群峰作古,海水漫漶过来……
隔着忘川,你递来呼吸
筋脉和血液。朝阳在芭蕉树下等我
大雪在山脊上笑。寺钟响,
林野白,黑夜发出银光,宇宙脱胎换骨
在四度空间——我还是你那条
离心脏最近的肋骨
----《末世爱》
宫白云诗歌现象是对诗歌超越价值的终极追求,是在注重诗歌审美、诗歌本体、诗歌语言的超越上,展现了她诗歌时间观、生命观、宇宙观的价值境界。这为现代诗歌的发展趋势与审美标准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参考。
2013年8月14日午长沙金域府
参考文献:
1、刘山秀《论审美超越性》
2、彭闲《浅谈诗歌的现实性与超越性》
3、克利思安·布鲁克斯《反讽——一种结构原则》
4、一支笔《试论新诗在语言上对传统诗歌的超越》
作者简介:杨林,侗族,中国作协会员,中国少数民族侗族文学学会常务理事,湖南省作协会员,长沙市作家协会副主席,签约作家。已出版《花开花落》《潮起潮落》《春夏秋冬》《侗族大歌》《杨林爱情诗选》《长沙九人诗选》等六部诗歌集。《春夏秋冬》获2011-2012中国当代诗歌诗集奖。
——《杯水》诗刊2013年秋季卷(总第15期)作品(版权所有)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