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走在诗歌的路上(创作手记)
○老明
我的第一首诗是发表在杭后第三中学的黑板报上。记得那年学校搞征文活动,我即兴写了两首所谓的诗,竟被评为三等奖,当时的奖品是一个小日记本,后来其中的一首就出现在黑板报上。我真正的诗歌创作是从1986年开始的,那时我正在技校上学,晚上大部分时间用来看文学作品,看的最多的是诗。我写了一首题为《我们去植树》的诗,被《巴彦淖尔报》副刊采用了,正是这首诗的发表,我开始在诗歌路上起步。
文学创作会改变一个人的生活状态,它使你变得孤独,但并不寂寞。创作的苦思冥想有苦也有乐。随着一首首诗的发表,我的心情时而欢喜,时而沉重,觉得诗越来越难写了。于是在一段时间里,我改写散文,发表了十几篇,但又搁笔了,我觉得还是诗歌更适合我,只有用诗的形式,才能把我的情感全部释放出来。从《巴彦淖尔报》副刊到《花雨》、《风流》再到《草原》杂志,我一步一步地走着,走得很艰辛。直到1999年9月,我的第一本诗集《九月菊》出版,我才松了一口气。2000年,我的创作状态极差,一直停留在一种阅读状态中。2001年我参加了诗刊社诗歌艺术培训函授学习,应邀参加了菩提岛诗会。我带去了自己最满意的作品,却没有得到编辑老师的认可,在菩提岛的三天里,我反复修改,最终有两首诗通过,发表在《新诗人》。菩提岛诗会,与《诗刊》编辑面对面交流后,才觉得自己离诗还很远。
从菩提岛诗会回来,我找到了自己诗歌创作的软肋,我开始在名词和动词之间,寻找语言的闪电。创作来源于经验,经验有直接和间接的,而大量的阅读给我提供了许多的间接经验。由于结累了一定的经验,创作也轻松许多。2002年我的两首诗被《诗刊》选用,我一生梦寐以求的事,就是在《诗刊》上发表自己的作品,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。
2005年可以说是我创作的丰收年。组诗《乡村日记》发表在《诗刊》3月下半月刊上。我的20首诗作被选入诗刊编辑的《闪烁的星群》一书。10月份《诗刊》下半月刊又登了我的两首诗。这年3月20日我应邀参加诗刊社“诗歌艺术培训中心20周年”庆典和“春天送你一首诗”启动仪式,活动期间,聆听了著名诗人和诗刊编辑精彩的讲授。
我从多年的创作经历中悟出,人这一生中只要深爱一项事业,并为之勤劳付出,收获总会有的,即便是微薄的收获,也是安慰,这样就可以对自己说:我这一生没有白度过。有了这一点安慰,就活得不空虚,不乏味。
我一直忘不了一个叫红旗村的小村庄,我就出生在那里。那里的田野、房舍、儿时的伙伴,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,常常出现在我的梦中。还有一位小老头,瘦小却非常精神,把劳动做为一生最大快乐,临终也没离开庄稼地的人,他就是我的祖父,一位最普通的农民。我写过许多关于父亲的诗,都是祖父的影子。为了更好地表达,我把祖父的许多精神,移植在父亲的身上,因为在他们父子身上,有着太多的共同点,我感到了一种力量的传承。
行走在诗歌的路上,作为一个思考者,我热爱生活,获取生活给我们带来的每一笔财富,包括苦难和幸福。热爱诗歌,是因为诗歌让我亮出了自己的光芒,尽管这束光芒很微弱,但它却照亮了我的一生。
2013.8.6于陕坝
——《杯水》诗刊2013年秋季卷(总第15期)作品(版权所有)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