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远的暖水,永远的情愫
——记柳苏《走不出故土的情愫》
□孙改鲜
一
说到故乡,有人说,我们就像候鸟,一年回故乡一两次。仔细想想,其实我们连候鸟都不如,候鸟的确会因为季节变换离开和回来,但只要回来,总要停留些时日,少则一季,多则半年,而我们只是在一年当中选某一两个特定的时日回去,进行必须的团聚或祭奠,行色匆匆。常常是一边念着故乡的种种好,一边迅速转身悄悄去。
为了治疗乡愁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以故乡为线索记下自己的感受和触动,但大多数不过是偶尔为之的遣怀寄情。有没有持久记述的人?有,不过是少数。柳苏便是这少数中的一个,是难得的一直在持续记录的一个。
近来读柳苏《走不出故土的情愫》,一再被书里的故土情怀所打动,那些关于小镇人物和物件的诗歌,更像是村居或小镇笔记,既亲切自然,像是和人拉家常,又有鲜明的地域风情,这风情,是晋蒙文化交融浸润而出的一种独特味道,有草木的朴素无华,也有糜米酸捞饭的回甘,还有黄米油糕热乎乎的黏软……更多的,是那方土地上暖泉水流淌而出的不急不缓的沉着调子。
当那些乡村人物的轶事和趣事被娓娓道来,人心的浮动与沉潜、一方水土的变迁、旧日风情习俗也就在一个人的讲述里显现;当诗人开始关注故土及故土人物的命运,那些感觉和触动就很容易反映到诗歌当中来,诗歌也因此有了不同于人的情境和语境。
用文字一再打造自己的原乡,柳苏无疑是一个勤奋认真的人。勤奋和认真让一个人收获不菲,随着大量的诗作频频见诸媒体,诗作也一本本面世。
二
在诗歌里解读柳苏,其浓郁的本乡情愫始终是必须的、不能忽视的一部分。即便是生活的感慨和生命的体悟,甚至,个人见地的表达,都与那一块叫暖水的土地息息相关。也因此,故土那些不再能伸手可及一切,变得可以感知和触摸。
在现实的影像中寻找诗的可能,并试图展示灵魂,是柳苏的一贯追求吧。尽管以暖水为依托,将成长经历和人生体验熔铸入诗,柳苏却很少刻意批评,只是温和讲述,至于深思,留给读者。正是这样的“留”,让人在阅读它们时,会有新奇,会有琢磨,也会感受到久违的亲切。
多少人喜欢遥远的带有乡村意味的小镇气息,那是梦里的北方小镇,有清冽的空气,也有炊烟的暖,天蓝地阔中,是原汁原味土生土长的顽强生命力留给人的非凡感受。
柳苏的文字里关于小镇的乡土人情和小镇风情是其涉猎最多的,对一个地方的不断描述,赋予了这块地方一种特定的形状,而这描述,也让一个人变得面目清晰。柳苏的诗歌写作在展示故土的景致的同时,也一并呈现了自我,那是浓重的世俗味道里的人心所向,是放下该放下的,回归该回归的。
当对一个地方的不厌其烦的描述成为一个人的必须,这个人就有了自己的独有的气味,那是质朴的来自乡土的气息和山野风味。
三
在时代洪流的泥沙俱下里故乡成为一个人记忆里的特殊存在,越来越多的人把某些理想寄托于它,又无奈的发现,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已经让原乡变得面目全非。柳苏的的文字里也有这样的疼痛和无奈,在《走不出故土的情愫》一书中,卷一部分便是暖水镇物事,情意够浓。可这一辑的最后一个篇目录入的诗歌《暖水河,从此断流》却暗含深意,这是一句一再延迟着不忍心说出的话,也是最痛心疾首的一句话。一条生活了几十年的河,其实就是母亲河。母亲河断流,人的生存就缺少了一种最有力的依附。最初,我们可以自欺欺人,可终有一天我们得面对现状的残酷。尽管如此,还是暗怀希翼,所以诗歌的结尾处的追问并不有力,而是有一点迟疑,暗藏着希望奇迹出现的心思。或许有人会说这样的文字缺乏诘问的力量,而更多的人,却会因为一个人对自己的原乡的诚挚情感谅解了这样的无力。
不管怎样,故乡一直都是难以走出的牵绊。把灵魂栖居在故土上,一生哪怕从头做起,也不怵。只是,说是不怵,其实心里也明白时光永远是新的,而人会变旧,旧下去的结局不言而喻,唯有抓紧记述的时间和频率,把身边曾有过的人和事一一道来。让人记住那土那水,那沟那壑,那人那事儿,那一草一木,一颦一笑。
用记忆和思念感知故土小镇,是一天又一天的开始,也是一天又一天的结束。人世行走六十载,灵魂依然在故土的沟坎溜达。
当一个人不断记下故土的那些人事物件,那些离开多年,却一直在捡拾的人事物件,故乡就这样给予这个人大量的创作源泉,也让那些淤积内心多年的情愫,一点点的缓慢的在释放。
柳苏说,“鸟飞得再高,必然落脚于大地。”这落脚的大地就是故土,也只能是故土。柳苏也因此成为一方水土的代言人。
四
害怕遗忘,所以记下。处处所感,都是故事。
灯光亮起,一束光穿透幽暗,新主角亮相。
总有一些,被改变,另一些,再继续。
讲故事的人,被听故事的人追随。故事告一段落之后,无论心肠多么硬的人,也会会心一笑,有了那么点软。
一次次整理残存的记忆,记下时光的痕迹。在柳苏,人生的实况,就是在别无选择和注定有限的生命时空中,记录关于小镇暖水的一切记忆印象,就是在故乡和那些故乡人渐次消失之前,记下他们。其实这每一次记下,都将成为告别,而这告别的仪式却因为一个人的不舍情感变得悠长。
有多少故事和人,隐伏在视线之内,讲述他们,已不仅仅是给自己一个交代,而是人生于天地间的存在方式之一。不管怎样,尘世会散发无法抵抗的暖。这暖让我们得以一步步走下去。
是的,我们已成为候鸟,每年回故乡两三次,中秋或国庆,清明或春节。岁月不饶人,今后,回乡的次数会越来越少,可故乡,始终在心上。
文字折射乡土的质朴的同时,也反映一个人的情怀所系。时间褪去,暖水河或许会断流,但暖水的泉眼还在汩汩涌动。而记忆的幕布有陈旧的暖,等待下一次上演新故事。
对生活的热爱,与技巧无关,只发自内心。内心里,那是永远的暖水,永远走不出的故土情愫。不放弃故土的人,只好将自己的文字全部交付。
2014.4.21

